| ||
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 教育部高教2007年1号和2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改革高校教学、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我校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是在原四川轻化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学团队基础上组建而成,长期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承担了《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粗集理论》、《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等课程的教学,始终坚持师德为先、以本科教学为本,不断积累了教学经验,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了一支态度严谨、作风过硬、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的优秀教学团队。 一、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建设的历史沿革 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筹建于2001年,2007年经四川省教育厅验收正式挂牌为人工智能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9年被四川省科技厅批准为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面向省内、外开放,既是科技创新的研究平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是在原四川轻化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学团队基础上组建而成,经过几年的建设, 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确立为首批省级教学团队。 二、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优化了电子工程及通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信号处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等专业的培养方案,特别强调了以校企培养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该措施应用到教学改革项目中,得到了专家的肯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的理思与实践》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西部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基地质量工程建设》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高度注重课程体系改革 本教学团队高度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了课程配套改革与教材建设,进行了电子工程及通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信号处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等专业的配套课程改革;并进行了相应专业的教材建设。高度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注重了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答疑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与工程应用的感性认识。 《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得四川省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单片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等,获得四川省2004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3、整体推进工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本教学团队依托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或者综合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课题组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强了综合性、技能性实验。该措施应用到《整体推进工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改革项目中,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建设的特色 1、拥有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和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团队总人数 36人(主讲教师32人,实验人员4人)。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其中教授7人,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1人,省教学名师1名,由我校四个重点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组成,学科带头人作为团队核心,拥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自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4人,团队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思想、探索精神。专业教学涵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本科专业,也是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科研团队。 2、坚持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团队始终强调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规律,更要做好科研工作,要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科研成果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在教学发展中寻找与科研的结合点。例如:《粗集理论及其应用》、《智能计算》已用到了本科教学过程中,《粗集理论及其应用》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粗集理论方面的专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开创和引领我国的粗集理论在知识挖掘领域的研究;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专著《智能计算》、《粗集理论及其应用—数据处理的新方法》等书,现已被我国清华大学、西南交大、东南大学、电子科大、西安电子科大、四川理工学院等院校作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选修课教材。傅成华教授课题组研制的“DCS与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验设备,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蔡乐才教授编写的教材《计算机网络》,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在科研项目中取得的成果,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贾金玲教授课题组,结合自己所主持的科研,将其成果融入到《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和《微机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专家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的教师积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中,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同学在毕业后都能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很快适应和胜任技术岗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3、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创新且符合社会需求 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为西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其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的社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教学团队设计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一大批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能在电子信息、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这部分人才的需求。根据专业前沿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及时开设和重新组建了多门人工智能前沿水平的课程,满足教学中知识的更新。同时,坚持以实践为核心,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 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高度注重教学研究,自建设开始,就树立了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课程体系结构建设为基础,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高质量教材建设为纽带,以一流的学科建设为牵动,以雄厚的教学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建设理念和目标。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取得以下成绩: 1、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建成多门精品课程 本教学团队一直注重课程体系改革,本着“拓宽、加强、统一”的原则,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优化,确定了以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层次结构设置的课程体系。通过几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工电子技术》、《电路原理》、《微机原理及单片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电工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并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并供本科同学学习、测试等,例如:《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利用网络浏览教学课件,该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了教学课程中各重点章节的讲解,同时还建成了在线测试系统,为学生自主检测学习情况起到了帮助作用。 2、教学改革成果 本教学团队始终围绕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采用以老带新、学研讨、公开授课、教学质量监督评估等多种办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教学改革稳步、有序发展,取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自2004年至今,发表教改论文近20篇,教改立项近30项,获省、市、校级教学成果奖近20项,其中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3、教材建设 本教学团队高度注重教材建设。根据西部地区工科院校教材编写会议精神,征对电子工程及通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信号处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等专业不同的特点,课题组聚20多年课程的教学经验,编写出版教材、专著18部,这些教材目前由仍由西部地区18所工科院校采用,教学效果反映很好,特别是2004年以来,教材建设立项8 项,学校给予立项教材一定的经费资助,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教材,《粗集理论》获得国家“十一五” 规划教材立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教材获院级优秀教材奖,《signals and linear systems》(English-Chinese Edition)获得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立项。 4、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在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下,长期致力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目前实验中心拥有自控原理实验室、控制工程、检测仪表实验室、调节仪表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程控交换机原理实验室、电子线路(线性及非线性)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电路分析实验室、电工学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拖动实验室、DSP实验室、EDA实验室、网络机房、工业现场总线实验室、电气自动化继电保护实验室、微波与天线实验室、信号与系统等21个实验室,一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个工程实训中心,实验中心面积全计2980M2。共开出了39门实验,能基本满足电子、通信、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科学等专业及外系实验教学需要。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总台套数为2150台(件),总价值约一千五百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000余元。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开展工程实训,充分考虑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的融合、交叉与渗透,弱化强弱电专业界限,对我院所有学生进行电工电子技术的专题培训,获得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助理ASEA工程技能培训测试中心”资格认证,以及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六届计量测试服务优秀团体会员单位”的评定。与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等建立了18个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成为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五、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未来两年,本教学团队以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树立新人才观、新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1、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取得的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加强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以教学团队为中心,按照控制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认知规律,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优化,争培育重点课程,加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形成金子塔型建设结构,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 继续进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建成《信号与线性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加快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到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增加到6门。参与新世纪教改工程,让更多的学生从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建设中获益,逐步提高和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水平,大力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编写高水平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教学成果编写教材、专著,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争取到2012年出版教材3本。在《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双语课的基础上,精选英文原版教材,增加双语课覆盖面,由现由两门增加4-6门。 积极推进自动化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实验教学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进一步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增加2-3套较为完整的智能实训系统;改变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扩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技能训练,扩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规模,从现有的15人次,扩大到30-40人次,组成创新训练团队,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 2、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旋律,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推进队伍建设国际化进程,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创造条件支持教学团队成员走出国门,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与实验方法和技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改革之路;鼓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科研项目,注重用科研成果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到世界科学与技术的竞争体系之中;发挥团队优势,争取扩大教学名师阵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及职称结构,使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比例达70%以上,鼓励在读博士快出高质量成果,构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发挥中年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力争培养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鼓励教学队伍在职进修,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研讨班、学术会议交流等。继承发扬我校形成的“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教风,打造在国内起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努力建成一个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把团队建设得更优、更大、更强,争创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3、提升团队管理水平,探索新型团队管理模式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等的相关政策,抓好教学团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加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督察评审;建立团队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总之,我们将以“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理念建设团队;以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团队,以依托学科建设发展团队;以“创新、和谐”的中心文化凝聚团队。
|